為什麼印刷會有色差?從螢幕到紙的那些落差
設計畫面在螢幕上看起來飽和又有層次,印出來卻像失去了靈魂,不是偏灰就是偏淡,甚至整體暗了一階,這樣的落差讓不少設計師和品牌主都頭痛不已。有時候好像是印刷出錯,有時候又說不上來到底是哪裡不對。事實上,這一切不是偶然,而是來自螢幕顯示與印刷邏輯之間的根本差異。
如果你也常常覺得「設計很漂亮,但印出來卻不是我要的樣子」,那這篇文章會讓你豁然開朗。從顯示器設定、紙材特性到印刷工序,我們會一步步拆解為什麼會有這些色差,還有你可以怎麼預防、怎麼設計,讓設計真的「落地」時依然保有它該有的質感與力量。
RGB 和 CMYK 本來就不是一個世界
你在螢幕上看到的顏色,是由紅、綠、藍三種光交疊產生的;但印刷用的是青、品紅、黃與黑四色油墨,它們並不是發光,而是吸收光之後反射顏色。這就是為什麼相同的圖檔,在螢幕上看起來很亮很飽和,印在紙上卻變得灰、暗、甚至偏色。
RGB(加色模式)能呈現出非常鮮明的光感與對比,像是電視螢幕或手機畫面那樣的色彩飽和度;CMYK(減色模式)則是透過油墨堆疊實體顏色,在紙上呈現出來的結果本身就有限制。CMYK 的色域本來就比 RGB 小,能呈現的顏色本來就比較少。
最常發生的情況就是你設計了一個亮麗的電藍、螢光綠、飽和紫,這些在螢幕上看起來非常吸睛,但實際印出來都會偏灰、偏土或整個失去層次。這不是誰做錯,而是物理性質不同造成的必然落差。
螢幕太亮,也會讓你誤判色彩
現在的顯示器出廠時幾乎都預設成高亮模式,這是為了讓畫面看起來更鮮豔、吸引人注意。但這種亮度在設計時會讓你「誤以為」顏色很夠,結果實際印刷出來卻整體變得偏淡或不夠深,甚至讓對比整個跑掉。
另外,每一台螢幕的色溫和色域表現都不同,有的偏冷、有的偏暖,沒有經過硬體校色的螢幕其實都不太準。你在公司電腦看起來沒問題,帶回家看卻整個顏色偏掉,這不是錯覺,而是顯示設備本身的差異。
設計時如果可以把螢幕亮度調低、開啟 sRGB 模式,或是使用校色器定期校正螢幕,就能減少設計與印刷之間的視覺落差。
沒用對色彩模式,印出來顏色一定跑掉
很多設計新手在一開始開檔案時選的是 RGB 模式,因為這樣看起來畫面比較亮比較漂亮。但你要知道,印刷廠輸出時一定是用 CMYK 印刷,如果你交的是 RGB 檔案,他們會幫你轉成 CMYK,而這一轉,顏色就整個跑掉。
尤其是在轉換時,像是螢光、亮紅、亮綠這些顏色會最容易失真,整體畫面也會變得黯淡、對比變差。這時候你即使再怎麼修檔都來不及,因為已經不是「調色」能解決的問題。
最穩定的方式就是從一開始就使用 CMYK 模式設計。如果一定要使用 RGB 照片,也請先轉換成 CMYK,再做顏色微調。這樣設計到印刷的過程才會比較一致,顏色才有可能接近你預期的樣子。
紙材選得不同,顏色差很多
你可能不知道,印刷時選的紙材也會讓顏色有非常大的落差。不是每一種紙都像銅版紙那樣白、亮、顯色。像牛皮紙本身偏黃,象牙卡是偏米白,道林紙吸墨重,這些都會讓顏色呈現出不同的結果。
同一個設計檔案,如果印在光滑銅版紙上,顏色會飽和、有層次;印在美術紙上,顏色可能會偏灰、變得有顆粒感。印在霧面紙上,整體會變得柔和、甚至讓小字變得模糊。
所以如果你很在意色彩呈現,務必要在設計前就選好紙材,或請印刷廠提供樣紙先看過,再做配色調整,會是更穩妥的做法。
加工處理也會影響最終的顏色感覺
除了紙張本身,印刷完的後加工也會對顏色產生明顯影響。像是亮膜加工會讓整體顏色變得更飽和、對比更明顯;霧膜則會壓掉畫面的光感,讓整體看起來更沉穩、偏灰。
局部上光、打凸、燙金等也會影響局部區域的視覺效果,有些加工甚至會讓墨層被擠壓或吸光,導致顏色看起來跟原來完全不一樣。尤其是當加工與設計圖層重疊時,更容易出現色偏或明暗不均的感覺。
建議在設計時就要把後加工考慮進去,甚至可以要求印刷廠打樣確認最終效果。不要等印好才發現整體顏色完全不如預期,那時候就只能吞下來了。
合版印刷的色差風險比較高
很多設計案會使用合版印刷,因為價格便宜、速度快。但要注意,合版是把不同客戶的設計拼在同一張大紙上一起印刷。這時候印刷廠會以整體平均墨量做調整,不會針對你的檔案做個別色彩微調。
這代表什麼?就是你的藍色可能因為別人的紅色太亮被壓低,或是你原本設計很跳的顏色,結果印出來變成平淡無奇的灰階感。這是合版印刷的極限。
如果你對色彩表現要求高,例如品牌識別、主視覺輸出、形象宣傳品等,建議使用獨立版印刷,才能確保顏色準確、品質穩定。
色偏是常態,不是錯誤
很多人第一次遇到印刷色差會以為是印錯了、品質有問題,但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,這都是正常現象。螢幕與紙張、光線與墨水的差異,使得色差無法完全避免。
你在電腦上看到的是主動發光的畫面,印刷則是被動反光,光線經過紙張與墨層反射之後進到你的眼睛,這中間本來就會有所損失與偏移。
了解這個原理,就能在設計階段提早做調整,把色偏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,而不是印出來再來怪誰。
怎麼跟印刷廠溝通比較有效?
不要只說「我覺得太暗了」、「這個藍太灰」,這種主觀形容詞每個人理解不同,印刷廠無從判斷。與其這樣,不如提供具體參考會更有效。
像是:你可以提供過去印過的實體樣張,讓廠商直接比對;或者標註設計檔中的重點區塊,說明你希望哪邊保持明亮、哪邊不要太重,這些實際操作上的指示都比抽象形容詞來得更清楚。
也可以要求先試印或打樣一張來確認,這樣雙方都更安心。
養成正確的設計流程,可以大幅減少色差問題
如果你是設計師,從一開始就使用 CMYK 模式、確認紙材、考慮後加工、選擇合適的印刷方式,這些都是基本功。如果你是品牌方,最好建立一套色彩管理流程,包括樣張存檔、固定廠商合作、每次印刷的色彩比對,這樣才能穩定輸出。
設計不只是畫圖,而是能落地的視覺傳達。色彩就是第一印象,穩定的顏色,才能讓品牌建立信任感。
結語:了解限制,才有機會做出穩定的好設計
與其說色偏是問題,不如說它是我們必須理解的一個現實。當你越了解印刷限制,就越能在設計時做出預判,讓每一次成品更接近你想要的樣子。
不要依賴螢幕,不要迷信「看起來剛剛好」,而是要從紙張、加工、色彩模式到印刷方式都搞清楚。這樣,你的設計才真的能夠準確落地,從螢幕上的構想,變成手上實在的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