模切與刀模是什麼?搞懂之後設計印刷不再卡關!
你有沒有遇過這種狀況:客戶想做一款愛心形狀的貼紙,你設計好了檔案也排好了版,但印刷廠卻回你說「這個要模切,還要開刀模」。這時候如果你對「模切」和「刀模」的運作不熟,就會開始一頭霧水。到底模切是什麼?為什麼不能直接印完就裁?開刀模要多久、多少錢?設計上又要注意什麼?
這篇文章我們會從最基本的原理開始講起,到設計階段該怎麼標示刀線、如何節省成本、甚至模切與數位裁切的差異都一起講清楚。讓你不只懂印刷,也懂後加工,設計出來的東西才能順利變成實體!
模切到底在做什麼?就是把紙或貼紙壓成你想要的形狀
模切這個詞,其實來自於英文的「Die Cutting」,意思就是用刀模來裁切。它最早是應用在皮革製鞋業上,後來被廣泛運用到紙製品、貼紙、塑膠片等各種印刷成品中。
簡單來說,模切就是不是用一般裁刀切直線,而是用刀模做出特定形狀。像我們平常在設計名片、海報時,是交給印刷廠直接機裁或自動切割,那種是「直刀裁切」,不需要模切。但如果你要做「圓形名片」、「雲朵形狀貼紙」、「蝴蝶造型吊牌」,就一定要透過模切才能切出那個形狀。
模切是靠一台模切機完成的。模切機上裝著一塊「刀模版」,那塊刀模其實是一塊厚厚的木板,上面裝了彎曲的鋼刀,鋼刀會依照你的設計形狀排好,再透過壓力把圖案「壓」在紙上,產生切線。有些模切會壓穿(切斷紙張),有些則是壓痕(讓你可以折),或是只壓部分(像貼紙虛切,只切到貼紙,不切穿底紙)。
所以,不論是吊卡、包裝盒、異形貼紙,甚至紙玩具、立體公仔、桌遊卡牌等,只要有「非矩形」的輪廓,都會用到模切。
刀模是怎麼做出來的?一塊木板+鋼刀的職人工藝
我們說模切靠「刀模」來完成,那這個刀模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?
刀模通常是用木質底板(或壓克力板)作為基底,上面鑲進一圈彎曲的鋼刀。這個鋼刀不像一般美工刀,是有彈性可以彎折的,刀模製作師傅會用專業工具把鋼刀彎成你的設計形狀,一段段嵌入木板的開槽中。
常見的刀模元素會包含以下幾種刀:
- 裁切刀(Cutting Rule):直接把印刷品切斷,用來做邊緣造型。
- 壓痕刀(Creasing Rule):不切斷紙,只壓出一道折線,用在包裝盒、摺卡等。
- 虛切刀(Kiss Cut):像貼紙那種「只切到面紙,不割穿底紙」就是這種。
- 打孔刀(Perforation Rule):做撕線用的,一點一點的虛線,像抽獎券的撕線。
刀模的製作其實有點像半手工、半機械的工藝。好的刀模廠可以根據你提供的刀線 AI 檔案,精準製作出刀模,一般來說簡單的形狀 1~2 天可以完成,但如果太複雜或是尺寸很大(例如大型立體展示架),可能就要拉長到 3~5 天。
製作完的刀模會送到印刷廠,裝在模切機上壓成品。通常刀模是可重複使用的,只要設計不變、刀模沒損壞,下次再印相同的產品就不用再開刀模了。
設計稿怎麼做才正確?這些模切設計眉角你一定要知道
在模切這一塊,設計師如果沒處理好,印刷廠真的會崩潰。不只模切會壓錯位置、無法套準,甚至連刀模廠也不知道你要做什麼。為了避免這些問題,以下這些設計細節務必要注意:
1. 刀線要獨立一層、轉成輪廓線
模切線請用單獨圖層製作,顏色要明確區分(通常是純紅、純藍、純綠),並且轉成實體路徑(Outline),不要用描邊。設計師自己看得懂不代表製刀師傅也懂,一旦顏色印錯、刀線讀不到,整個就做不下去了。
2. 刀線盡量簡單,避免過於鋸齒狀或細碎曲線
鋼刀再怎麼細緻,也有最小彎折半徑。太細的曲線、鋸齒、星星邊、內凹太深的設計,會導致刀模難製、壽命短,還容易模切不完整、邊緣毛邊。建議圓角至少 R2mm,內凹距離與角度也盡量平順。
3. 文字或重要圖像離刀線至少 2mm 以上
模切是壓的,有可能會有「走刀」或「紙張移動」的微誤差,如果你把 LOGO 或字體排太靠近邊緣,壓下去可能就會切到圖或字。所以一定要預留安全範圍。
4. 整張模切圖要考慮排版邏輯
模切不只是「形狀做出來就好」,還要能夠順利排版、套印。例如你要印 1000 張貼紙,每張 5×5 cm,那模切後要怎麼安排在離形紙上?要幾模?有沒有過於靠近導致壓模互相干擾?這些都是設計階段可以事先考慮的。
模切的應用場景其實很多,不只貼紙才會用到
很多人以為模切就是做貼紙,但其實它的應用範圍遠遠超過想像。以下幾種都是我們日常中看得到,但往往沒意識到是「模切」做出來的:
✦ 包裝盒
幾乎所有的紙盒,從餅乾盒、藥品盒、禮盒到禮物盒,都是透過模切完成裁切與折線。包裝盒除了要裁出外型,也要壓出可折線,甚至開窗位置,全都靠刀模處理。
✦ 異形名片、吊牌、文創小物
現在很流行做圓角名片、造型卡片、動物外型的書籤、LOGO 造型吊卡,這些也都會走模切。甚至有些活動會用模切做出「可立起來的說明牌」、「展場小道具」。
✦ 文具與書籍內頁
像撕頁便條紙、票券本、撕取式樣品、透明貼紙書、摺頁印刷品等,也都會用到虛切刀與壓痕刀。
✦ 大尺寸裝飾、展示架
你在超商或賣場看到的大型紙板立牌、商品展示架、互動式展示盒,也是模切的功勞。這類通常用大尺寸刀模搭配厚紙板或瓦楞紙材完成。
傳統模切 vs 數位裁切,怎麼選比較好?
除了傳統刀模,現在有些印刷廠也會配合「數位裁切」的設備。它是透過電腦控制刀頭或雷射頭,不需要開刀模,只要讀你的設計檔案就可以切。
適用情境差異:
項目 | 傳統模切 | 數位裁切 |
---|---|---|
製作成本 | 需開刀模費 | 無需開模 |
適合數量 | 中量以上 | 小量客製 |
切割精度 | 穩定快速 | 靈活但速度慢 |
成本分攤 | 數量越多越便宜 | 小量也能做但單價高 |
刀線複雜度 | 有物理限制 | 可做更細緻圖形 |
簡單來說,如果是客製貼紙、少量吊卡、禮品打樣,數位裁切彈性大也省刀模費;但若你要長期大量印製,傳統模切才是主流選擇。
總結:設計、印刷、模切三方協作,才能做出理想成品
模切本身是一個非常有彈性的加工工序,但也因為涉及到刀模製作與印刷對位等技術門檻,設計端如果沒有事先規劃好,會讓後端製作變得非常吃力。
所以最理想的做法,是設計初期就跟印刷廠或製刀廠溝通清楚需求,例如形狀是否可行、是否已開過模、刀模費如何計算、是否有模切樣品可看等,避免設計好才發現做不出來或成本爆表。
模切看似只是加一道刀線,但其實關乎的是整體成品的「形狀、功能、視覺印象」,也是讓設計從 2D 檔案「變成可以被觸摸的實體」的重要關鍵。